“我曾有三个截然不同的理想。”周老师坦言。受家庭环境熏陶,她一度向往商海;因常被长辈夸赞一身正气、言辞有力,也曾梦想成为一名律师;而最后一个,便是成为一名设计师——一个“能设计漂亮房子”的美好职业。最终,是那份对创造美、塑造空间的热爱,让她坚定地选择了设计。
一方面,是设计师这个身份本身,创造美的朴素愿望,对她有着天然的吸引力。另一方面,则是一系列现实路径的精准推导。当时作为一名来自湛江的美术生,她敏锐地意识到,在千军万马的文化课赛道之外,艺术特长是一条能让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路径。
当年那三个看似分岔的理想,其实早已为她铺就了独特的底蕴——商人的务实让她精于管理,律师的逻辑让她善于思辨,而所有这些,最终都反哺了她作为教育者和设计师的全面能力。
2013年7月1日,对于周老师而言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。这一天,她在高新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实现了多年的愿望。
她的入党初心早在大学时期就已萌芽。作为班级团支部书记,她积极参加青年党校学习,第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虽然当时因名额有限未能如愿,但这份向往从未褪色。与其说是执着,不如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属感,周老师这样形容,骨子里就认同党的理念,一心向党。
来到高新后,她再次递交申请,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。2020年,她当选为学校党支部第三届群工委员,开始参与党组织的具体工作。在三年的任期内,她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余负责党建活动的组织协调,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建党百年之际组织的大合唱活动,从排练到演出,她全程负责,用艺术的形式凝聚起党员群众的爱党热情。
党员的担当不止于高新校园。三年前,经学校推荐,她当选为狮岭镇镇党代表,肩上的责任更重了。如今,她坚持每月十日前往新庄村的十号工作室报到,深入群众听取意见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从校园到社区,她的服务半径在不断延伸。
回顾十二年的党员历程,周老师完成了从新党员到党支部委员,再到镇镇党代表的蜕变。每一个身份都是沉甸甸的责任,每一次履职都是践行初心的过程。她说:党员身份不是光环,而是意味着要更多地付出,更好地服务。
身兼班主任、专业教师、党支部群工委员和镇镇党代表数职,周老师的日常工作如同精心编排的课表,每个时段都有其特定的任务与意义。
在担任党支部群工委员的三年间,她的工作强度尤为显著:每周20-26课时的教学任务,管理着数十名学生的班级,还要负责协会课程,同时兼顾党支部的会议和学生管理工作。
这些年来,我一直很忙,周老师坦诚地说,但我享受这种充实。面对多重职责,她形成了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。每个周初,她都会细致规划一周的工作,将教学、班级管理和党务职责进行分类排序,明确轻重缓急,然后严格执行。这种前瞻性的安排让她在繁重的工作中始终保持条理。
尽管身兼多重身份,周老师始终将班主任这个身份放在重要位置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:和学生相处的那些时光,是教育工作中最珍贵也最本质的部分。
班主任一定要讲原则。十六年的带班生涯中,这是周老师始终坚守的信条,她认为,教师的威信来自于言出必行,承诺的事一定要兑现,做不到的绝不轻易许诺。这份严谨的作风让许多家长初见她时觉得过于严肃,但经过深入了解后,都不约而同地表示:把孩子交给周老师,我们格外踏实。
“10、12、14、16、19(级),然后现在是23(级),我一共带了6届学生”,6届带班经历,让她见证了不同时代学生的特质变迁。回忆起早期的学生,她的语气中带着温暖:那时的学生啊,我去巡宿舍,他们会热情地分享零食,会贴心地为我揉肩。而现在的学生虽然不再如此外露地表达情感,却展现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。周老师对此持开放态度: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其独特之处,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闪光点。
周老师坚持每月组织户外活动,践行既要读书,也要感受生活的理念,同时培养班级凝聚力;如今,她更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。在校园活动中,我只需要稍加引导,他们就能自发地团结协作。要亲力亲为,也要适度放手,要细致关怀,也要尊重独立,周老师的带班之道始终跟随着学生的成长节奏。
既要读书,也要感受生活——这不仅是周老师对学生的期望,更是她践行已久的生活方式。在成为教师之前,她就已背上行囊,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河。十六年来,这份对远方的热爱从未减退,反而让她找到了旅行与教学相融的独特路径。
今年暑假的二十天里,她带着家里的孩子从青海、西藏到南疆喀什,从吐鲁番到张掖、西安,用亲身体验续写着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的故事。
这份对行走的热爱,在周老师的童年便已生根发芽。开明的父亲总是对她说:女儿,想去哪里我都支持你。这份无条件的鼓励,在她心中种下了探索世界的勇气。于是,从高中时代起,她便背起行囊,将课本上的地理名词变成脚下走过的路,开启了用脚步丈量山河的旅程。
人要么在读书,要么在旅行。这句话是周老师的生活哲学,更是她教学实践的源泉。作为室内设计教师,她的旅途始终带着专业的目光:在喀什观察生土建筑,在宏村品味徽派民居,在各地探寻不同的建筑智慧。这些亲身体验让她在讲授《室内设计原理》时,总能信手拈来鲜活的案例,让枯燥的理论在真实的建筑故事中变得生动有趣。
室内设计是建筑的深化与延续。周老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。今年走访喀什的经历,成了她课堂上精彩的对比教学素材。喀什的生土建筑,在广东是见不到的。她会详细讲解这种建筑的建造工艺与其背后的气候、文化成因,再引导学生对比广东本土的镬耳屋、围龙屋、开平碉楼等特色建筑。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?”“它们都各有什么特色?”——这些问题总能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。
她用实际行动证明:最好的教学设计,来自对真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切身感悟。在她的引领下,学生们逐渐懂得:一个优秀的设计师,既要能埋头绘稿,更要会抬头看世界——因为所有的创意,都源于对生活最真挚的体验和理解。
在周老师身上,严谨的党员底色与奔放的艺术气质并非简单的共存,而是达成了一种更深层的融合。
“这两者在我身上从未感到冲突。”她从容地说道,“艺术确实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这份自由在我的旅行、创作和生活中得以充分释放。而党员的严谨,则体现在为人处世的原则上——说话要负责任,做事要守规矩。”
“用心做事,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,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。”周老师这样形容她的工作哲学。在她的育人实践中,党性修养与艺术修为如同经纬交织,让她在教师、党员、艺术工作者多重身份间从容转换,让她既能以党员的担当坚守教育初心,又能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。
而对于教育的重要命题“课程思政”,周老师给出了一个专业教师的有力回答。她坚信,育人并非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,而是深植于其中的灵魂。
近年,她以《室内设计原理》这门核心课程为载体,成功申报了课程思政教改课题。谈及当时的信心来源,她将其归功于自己广阔的视野与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兴趣——这些积累让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变得自然而然,水到渠成。
在解析建筑流派时,她引导学生对比西方风格与喀什生土建筑、广东镬耳屋的智慧,理解何为“因地制宜”;
在赏析设计元素时,她以乾隆八宝瓶为例,阐释如何将历代工艺精髓融会贯通,讲述“薪火相传”的深刻内涵;
在探讨设计趋势时,她带领学生审视从广州中信大厦到广州塔的城市地标变迁,感悟当代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。
在周老师看来,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认同,并非依靠刻意的说教,而是在每一个案例的剖析、每一次方案的推敲中,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。
她的探索证明:有效的课程思政,是让专业知识浸润文化的厚度,让家国情怀成为设计的底色。当学生开始自觉用设计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时,教育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根本任务,便已在扎实的专业课堂中悄然实现。
这份喜欢很实在——既能教自己最擅长的室内设计,又能天天和年轻人待在一起,“心态一直保持年轻”。周老师说这种一边教书一边成长的状态,正好是她想要的生活。
现在她已经把生活安排得很明白——平时认真教书,寒暑假就到处走走。2019年去了柬埔寨之后,她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。今年终于去了心心念念十年的喀什,这一趟让她特别感慨:
晚上十点天还亮着,太神奇了!在慕士塔格峰摸到千年冰川的时候,感觉整个人都被注入了能量。走过盘龙古道那三百多个弯,真觉得往后人生都是坦途了。
问她为什么这么爱往外跑,她说:书上的知识再丰富,也比不上亲眼所见、亲身所感。站在那片土地上,那种震撼是任何文字都给不了的。
这就是周波兰老师——不说什么大道理,就是踏踏实实地教书,痛痛快快地生活。在她看来,站在讲台和走在路上,本质上都是一回事:都是在认真地活着,都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。
十六年,四个身份,一颗初心。周波兰老师本人,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案。她教会学生的,不只是设计,更是一种如何热气腾腾生活的范本。在讲台与山河之间,她活成了教育最美的模样。
在校园里,总有一些不经意的瞬间,让我们的心头一暖。现在,请举起你的手机,定格这些美好,上传照片还能为个人和班级赢取德育分!